曹氏集团的宗亲中,曹洪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,记载中他给人留下了贪财好色的形象,同时在曹操平定天下的过程中,他也并未参加过多的战役,晚年还差点被曹丕杀了,在一些影视中的形象更是腐朽无能,贪恋权位之人,个人觉得,曹洪在某种角度上来看,就是曹操版的糜竺,虽然后来他功劳并不亮眼,但是曹洪早起对曹操的贡献,是曹氏集团中无人可以比拟的。
我们先来说说曹洪贪财好色的事情。
《三国志.杨阜传》太祖遣都护曹洪御超等,超等退还。洪置酒大会,令女倡著罗縠之衣,蹋鼓,一坐皆笑。
《三国志.曹洪 传》洪家富而性吝啬,文帝少时假求不称,常恨之。
建安二十三年,在曹洪率部于汉中之地击败马超张飞后,在庆功宴上,曹洪玩起了“透视装”,当时杨阜就大怒,认为这是国家击败外敌的庆功宴上,是正式场合,怎么能够如此龌龊,这也是曹洪好色的一个例证。
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,第一当时只有杨阜明确反对,其他将领并无异议,那么这种事情想必不是曹洪自己发明的,而且要知道,杨阜反对的是舞女以这种姿态出现在正式场合不合适,而不是说反对这件事的本身,再者杨阜生气立场后,曹洪也是知道错了,让舞女退下了,并且给杨阜请回来了。这次事件更多的是曹洪打了胜仗的一次放纵行为。
至于贪财是真的,曹操就也是说过自己还没有曹洪富有,曹丕向他借钱,他直接拒绝了,真是抠门啊,但是这件事有要分着看,在曹操起事初期,曹洪给曹操让过马,在曹操处于事业低落期的时候,曹洪带着数千将士帮助曹操东山再起,一次是保住了曹操的性命,一次是保住了曹操的事业,这也是贪财的曹洪做出的事,这也是我说的,曹洪对曹操的贡献,在曹氏集团中是无人可及的。
这两件事可以说奠定了曹洪在曹氏集团中难以被超越的地位,曹操起事早起,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翻版的刘备,人生处于失败的低谷中,在那个时候,令曹操脱离险境,东山再起的就是曹洪。
《三国志.武帝纪》到荥阳汴水,遇卓将徐荣,与战不利,士卒死伤甚多。太祖为流矢所中,所乘马被创,从弟洪以马与太祖,得夜遁去。
《三国志.曹洪 传》太祖失马,贼追甚急,洪下,以马授太祖,太祖辞让,洪曰:「天下可无洪,不可无君。」遂步从到汴水,水深不得渡,洪循水得船,与太祖俱济,还奔谯。
当时董卓为躲避关东联军的兵峰,迁都长安,曹操是关东诸侯中少有的敢于追击的人,这可以说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,如果打赢了,那就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,要是能够夺回天子那就更好了,只是高风险是,董卓害怕关东联军,但是对于曹操所部是没有那么忌惮的,一个伏击战,令曹操的资本输个精光,自己也是于乱军中杀出重围,才得以逃脱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曹洪把自己的坐骑给了曹操,说出了那句“天下可无洪,不可无君”,妥妥的是打动了曹操。兄弟之情得有多深啊!
其实就后来的结果来看,当时的局势并未那么危机,徐荣并未追赶曹操,毕竟徐荣也知道,追击下去,最多是斩杀曹操,当时的曹操不是后来的霸主,更多的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,徐荣不必冒险,再者当时联军的大本营在酸枣,徐荣即便追击下去,打到酸枣也打不过联军,既然已经击溃曹操的部队,也就没有必要对曹操这个人有什么想法了。
所以说才有曹洪把坐骑给了曹操,自己还能跟随曹操来到汴水,如果后面追击的紧的话,曹洪体力再好也是跑不过马的,但是即便如此,曹洪和曹操是不知道局势会如何发展的,曹洪也是准备好拿自己的命换曹操的命的,因为一旦徐荣真的追了上来,曹操是可以策马狂奔逃跑的,而曹洪只能把命交代在哪里了,不管怎么说,那时曹操的眼中,曹洪可谓是赤胆忠心,这是记载中第一个甘愿为曹操牺牲的将领,曹操对曹洪自然另眼看待,更何况曹洪乃是曹操曹孟德的表亲兄弟。
除此之外,曹洪对曹操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其东山再起,打下基业。
《三国志.武帝纪》太祖兵少,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,刺史陈温、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。还到龙亢,士卒多叛。兵谋叛,夜烧太祖帐,太祖手剑杀数十人,馀皆披靡,乃得出营;其不叛者五百馀人。
这是在曹操荥阳之败后,再次募兵时发生的情况,值得一提的是,这时曹操所募集的士卒,是陈温、周昕给的,正是因为如此,士卒并非优良,到了龙亢的时候,还发生叛乱了,40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500多人,这绝对是曹操事业的最低谷,前有荥阳之败,如今又发生兵乱,这就让追随曹操的那些人有了新想法了,任何时候都是锦上添花的人多,雪中送炭的人少,到底要不要继续跟着曹操混就是个问题了,这个时候谁能帮他?当时汝颍谋士集团连个影都没有,以宗亲为主的谯沛武将集团还是早期追随曹操的那几个人,谁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呢?只有曹洪有这个实力。
《三国志.曹洪 传》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,洪将家兵千馀人,就温募兵,得庐江上甲二千人,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,与太祖会龙亢。
乍一看,以为曹洪是和曹操一起去募兵的,但实际不是,两人是分开募兵的,曹操到了扬州,是被陈温、周昕打发了的,给了一些杂兵,也就能冲个数,没有战力可言,所以才会发生兵乱事件,相对来说,陈温和曹洪的私下关系不错,所以曹洪在扬州募集了优质的数千士族兵,尤其是以出勇猛士族闻名的庐江兵,曹洪得到了2000庐江兵,又在丹阳募集数千人,之后曹洪是带着这支部队到龙亢和曹操会合的。
之前就说了曹操经历叛乱,身边就身下500多人了,如果局势没有改观的话,这500人都可能叛逃了,曹军在最虚弱的时候,需要一剂强心针,要知道,曹军发生叛乱这件事大致是在初平元年至初平二年这段时间,但是在初平二年的时候,曹操就率部击败了东郡的黑山贼,因此当时还是曹操盟友的袁绍,就上表推荐曹操出任东郡太守,曹操因此开始慢慢经略兖州,才有最后基业的。
那么显然《三国志.武帝纪》中没有记载曹操是如何在低谷期东山再起的,最有可能的就是曹洪带来的这支生力军,当时曹操和曹洪应该是分开在扬州募兵的,当曹操在龙亢遭遇兵变后,是曹洪帮助曹操快速恢复实力的,所以说在曹操短暂的拿到刘备剧本的时候,曹洪就是曹操版的糜竺。
《三国志.糜竺传》先主转军广陵海西,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,奴客二千,金银货币以助军资;于时困匮,赖此复振。
曹洪和糜竺一样,是倾尽自己的资源支持主公的,所以说曹洪在曹氏宗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,有点像倾家荡产加入曹操公司的早期合伙人,当然曹洪也有自知之明,其带兵打仗能力其实并不出色,值得称道的就是两次功绩,一次是官渡之战时,曹操带兵奇袭乌巢的时候,是曹洪留守大营,抗住了张郃重兵集团的猛攻,另一次就是在下辩击败马超张飞等人了。
《三国志.武帝纪》刘备遣张飞、马超、吴兰等屯下辩;遣曹洪拒之。
但说实话,这次战役并不是曹洪一人指挥的,当时曹真曹休也在军中,而且曹操也是明确了三人的地位,虽然曹洪是名义上的主帅,但是曹操真正任命的统帅是曹休。
《三国志.曹休传》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,太祖遣曹洪征之,以休为骑都尉,参洪军事。太祖谓休曰:「汝虽参军,其实帅也。」洪闻此令,亦委事於休。
曹洪也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将所有事情都交给曹休了,如果他是一个心眼小的人,估计就直接炸锅了,他能为曹氏集团做的贡献,在曹操崛起早起就已经做完了,之后的只能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了。
曹洪晚年值得一提的就是被险些被曹丕斩杀的事情了,曹丕是一直打压宗亲,最具代表的就是九品中正制度的确立了,当然这里要说一下,九品中正制并不完全是曹丕为了称帝而拉拢士族,和士族进行利益交换,哪怕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,其实也大部分被官宦子弟所垄断,而随着东汉末期的动乱,人口大量流动,以乡里为基础的察举制自然就名存实亡,所以说曹操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向九品中正制靠拢了,九品中正制的最终确立算是在察举制被破坏后,所建立的相对适合局势的人才选拔方式,只是更加利于士族罢了,后期门阀士族的出现,主要不是制度的问题,而是执行制度的人出了问题,在这里不再赘述了。
话说回来,曹丕对曹洪动手的时机背后就有深意,也就是曹丕挂掉的那一年。
《资治通鉴.魏纪二》勋死,乃遣柔还寺。票骑将军都阳侯曹洪,家富而性吝啬,帝在东宫,尝从洪贷绢百匹,不称意,恨之。遂以舍客犯法,下狱当死,群臣并救,莫能得。
鲍勋就是在黄初七年被曹丕杀的,而之后曹洪就被曹丕下狱了,历史记载说是曹丕因为当初借钱被曹洪拒绝,记恨在心,抓住其宾客犯法的事情,被下狱了,这显然是隐藏了曹丕动曹洪的真实原因,黄初七年曹丕已然重病,就快挂了,如果他是因为当初记恨曹洪而对其下手,那么最应该的是在他继位的时候就动手,或者说称帝后动手,怎么会在生命中最后一刻才动手,曹丕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吗?这么没心胸吗?而且还是因为曹洪宾客犯法,曹洪是被连累的。而且曹丕如果想杀曹洪的话,就不会被众人的劝阻而放弃。
《三国志.鲍勋传》太尉锺繇、司徒 华歆、镇军大将军陈群、侍中辛毗、尚书卫臻、守廷尉高柔等并表「勋父信有功於太祖」,求请勋罪。帝不许,遂诛勋。
当时众多大臣为鲍勋求情,但是曹丕已然将其斩杀,曹丕是那种动了杀心就不会停手的人,但是对曹洪,曹丕显然是恐吓的成分更多,为的就是震慑曹洪,毕竟他在宗亲集团中有很高的地位,曹丕是考虑到自己死后,自己儿子曹叡能否平稳继位的问题,压制住曹洪,打压他的势力,可以稳固皇权,同时曹叡继位后,也是再度启用曹洪,显然曹丕这是给曹洪一巴掌,之后让自己儿子有机会给曹洪一颗糖吃,让曹洪对曹叡心存感激啊,妥妥的都是曹丕的套路。
纵观曹洪的一生,可以说他出道即巅峰了,他在曹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,虽然个人作可能有些问题,且能力不足,但是在曹氏集团中依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